《致富經》莊稼漢和他的300家面坯店
《致富經》莊稼漢和他的300家面坯店
2004年5,有個人從長葛市來到河南電視臺《美食搜索》欄目組,主動提出一個讓所有人感到奇怪的要求,他要掏錢合拍一部電視片,并當場拿出一份早已寫好的腳本。
原河南電視臺《美食搜索》欄目組編導 劉國先:“細節上的東西沒有,像鏡頭的分布呀,其實作為電視來說,它是不完善的,包括畫面的感覺,包括整個的連續性。”
王朝民:“我只不過是把一些材料組織起來,覺得能拍電視就行。”
這個要拍電視的莊稼人叫做王朝民,只有高中文化,平常就很少動筆。在節目組勉強同意和修改后,總算可以開拍了,不料這時王朝民要求在合同中注明重要的一款,制片方不能播出和泄露里面的內容,這讓對方大惑不解。原河南電視臺《美食搜索》欄目組編導 劉國先:“當時我說你這個又不播出,只制作一個光盤,沒必要三機位呀,包括燈光呀、化妝呀,這些太花錢了。”
王朝民:“播了不是更多的人知道了嗎,但是作為我個人,投資的這一些商業行為,就公開了,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
前后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花費6萬多元做出一堆VCD碟片,拿回家后,既不為發行,也不為送人,卻被他神秘地鎖進一個柜子里。這里面到底隱藏著一個什么秘密呢?
他為什么要做這些碟片,不得不提到河南的面食。
市民:“河南人就愛喝面條。”
面條經營戶:“營養不營養吧,咋吃飽就中,營養也好,長得也胖,別照著我了,不吃面條好像吃不飽飯一樣,每天中午得吃面條,知道吧。”
面是河南人的主食,做法和吃法很多,可是有一種面人們愛吃,但大多數人嫌麻煩,都到餐館吃,這就是燴面。
餐館顧客:“又香又嫩,筋道、爽口、光滑,口感好得很。”
餐館顧客:“要和面,要餳,還得去搟,那太累太累了。”
顧客們在餐桌上吃得帶勁,可后廚的師傅做得很不情愿。
高級烹飪技師 張力方:“它那個面呀,得和得硬一點,其他的面都軟。”
高級烹飪技師 戴云飛:“在前面餐桌上吃的燴面,又好吃又筋道,到后邊就是這樣了,你是愿意做菜還是愿意做燴面,那當然愿意炒菜了。”
河南省餐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張海林:“同樣一塊面,那么你不同的檔次,不同的水平,比方你從業10年了,我從業3個月,那么同樣的面粉,同樣的水,同樣的鹽、堿、礬,你和出來的這個面,和我和出來的面是兩個概念。”
燴面好吃,關鍵在有嚼勁;是不是筋道關鍵在揉面和餳面的遍數,一碗好吃的燴面要來回揉很多遍。早在1997年,王朝民的妻子在一家餐館打工,看到和面師傅經常抱怨很辛苦,有一天回家后給丈夫提了個建議。
王朝民的妻子 胡書玲:“我說你看這個燴面館,你像那個和面,這個師傅非常辛苦,回去跟他商量,咱能不能做個燴面機,能不能減輕這個廚師的這個勞動強度。”
當時王朝民和村里的很多莊稼人一樣,正從事一些機械的加工,生意還不錯。妻子想,如果做一臺燴面機專門生產面坯,買的人肯定多??赏醭駥ζ拮拥奶嶙h根本無動于衷。
王朝民:“她說你又不做飯,你又不知道那個做燴面的難度。”
不是王朝民聽不進去,而是當時大家都吃手搟燴面,從沒吃過機器做的燴面,即使能做出這種機器,做出的面坯有沒有人買,還是個問號。拗不過妻子三番五次的嘮叨,王朝民決定做一臺試試。
普通面條機是靠兩個壓面輥擠壓成型的,所以生產的面條不能抻開。要做出能抻開的燴面坯,能不能在壓面輥上找原因呢?這樣,他想到了設計一套帶彈性的機構,來調節面坯的揉面彈性,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總算離他的要求不遠了。
王朝民:“面條機它那個刀是靠擠壓的,而這個刀的間隙比較大,所以做出來就是圓的,況且它有一定的彈性。”
解決了這一關鍵性的技術難題,經過不斷完善,加工時對面坯進行反復碾壓,使面坯達到了燴面所需要的彈性。
王朝民:“過去后都很均勻,受力均勻,所以說它做出來的,從設備上出來的這個面坯,它很均勻,從這個壓面輥,你看每處受力非常均勻,所以做出來的面坯,哪怕是100斤,1000斤,1萬斤也好,它的質量、口感都是一樣的,這可以扯了,現在只要成型了,一抹油就行了,就可以扯了,這一拉就成了,你看能拉很長很長,你看老人小孩想吃薄一點,可以拉得再薄一點。”
面坯能抻開,就可以做出合格的燴面。于是王朝民在街上租了門臉,按照3元一公斤的價格銷售,開同時委托一些熟人的店鋪代賣??墒瞧拮赢敵踔竿哪欠N旺銷場面并沒有馬上出現。
王朝民的妻子 胡書玲:“整個那一天有時候退得多了,就退回一袋面,剛開始市場打不開的時候,那時候面一酸都得扔了,心情上就覺得這個市場做不開。”
王朝民堅信不是面坯沒市場,而是自己等客上門的銷售方法有問題,以前只在想怎么做得出,忽視了怎么賣出去。想到這里,王朝民干脆在長葛來個一不做二不休。
王朝民:“我覺得小縣城就這么大,是不是,我隔50米、100米設一個點,在縣城我設了80多個點,讓知道的人隨手都可以買到,讓不知道的人也知道是什么東西,我就不信一個小縣城,這個燴面坯的市場打不開。”
長葛縣城不大,人口不多,王朝民發現銷量上升很慢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對他的機制燴面坯認識不夠,從2001年5月起,王朝民采取了一個扳倒樹捉麻雀的辦法,和妻子一起到各個銷售點現身說法。
王朝民:“這中間一撕就可以了,往上一點 ,回家做絕對可以。”
市民:“好學得很, 比自己和的面還好做。”
王朝民的妻子 胡書玲:“先教經銷商、教會他們,他們再教給家庭的客戶啊, 居民啊,來買的時候他再教他們。”
緊接著,王朝民又邀請有經驗的廚師到餐館現場制作,讓消費者在餐桌上體驗到做燴面的樂趣。
餐館顧客:“看著他拉的技藝,特別叫人欣賞。”
王朝民:“像老人小孩啊,看著很好玩,覺得吃燴面很好玩 ,很好看,是不是,不僅好吃而且吸引他們。”
人們親眼見到他的機制燴面和手搟燴面吃起來沒什么兩樣。事實證明這些方法很管用,幾個月之后,每天就能加工1000多公斤面粉,純收入500元以上,終于實現了妻子當初靠燴面坯賺錢的愿望。
2001年8月,一個和他素不相識的人的到訪,又使他燃起了更大的希望。這個人就是與他相隔 40公里的禹州市的席改梅老人。
席改梅:“他那兒屠宰場很多,想做點肉生意,想賣這個肉的,放心肉的,想做這個肉生意的。我到長葛考察,考察上他那兒賣肉的店里,放心肉那個店里,有賣這個燴面坯的,我一瞅我說你這是啥東西呀。”
席老太的家就住在禹州市的東環路農貿市場。此時正想把自家的客廳改造成一間肉食店。當她在長葛看到柜臺上的燴面坯以后,當即放棄開肉食店的想法。
席改梅:“我一看我說這行,這燴面坯一是大眾化,干部群眾,老百姓都要吃,每天吃,今天吃了明天還要吃。”
本想賣面坯,席老太卻看中了他的面坯機。一個月后,王朝民在以一萬8千元的價格賣給她一套機器后,根據席老太家住農貿市場的實情,建議她把重點盯向餐館飯店和農村市場。
席改梅:“這兒比較集中,每天早上鄉里趕集的,城里的飯店趕集的,農村的大批發戶都趕這個集,這個集比較大。”
令他沒想到的是,席老太開張頭一天就銷到8袋面粉的面坯。隨后銷量一天比一天多,到年底日銷量就達到20袋面粉,第二年就達到30袋以上。很快,席老太再也不用出門推銷了。
席改梅:“用公交車發,裝到車上,裝成一件一件的,裝到車上發到農村去,60里70里遠的人都過來拿。能不能向我透露一下小秘密,1斤面賺多少錢,1斤面就賺1角錢那個勁兒,1角5分錢,您一天生產多少,一天就是一千五六百斤,不錯了,比一千五六百斤還要多,每天可以打到30袋,有些天甚至可以打到35袋 40袋面粉。”
從席老太身上,王朝民發現了一條不用親自賣面坯也能賺錢的好路子。
王朝民:“對我的啟發就是啥呢,我就覺得,我們長葛能做,禹州能做,其他地方也是一樣呀 都能做呀。”
既然本地能賣,外地也應該能賣;面坯能賣,面坯機也應該能賣。從2003年起,他開始接受預定,一年時間內在河南省內指導發展到近100家面坯店;到第二年在全國發展到300多家。不料這時,開始出現一個隱憂,從其他地方相繼傳出水土不服的信號。
王朝民:“你像廣東、福建呀,沿海地帶他們這一塊,口味比較淡,不愛吃羊肉,羊肉腥膻,像四川這一塊呢,他們愛吃麻的、辣的,河南人的口味比較淡,所以在四川這一塊呢,他們也不愿意吃這個清淡的。”
江浙人愛煲湯,山東人愛大蒜,四川人愛火鍋。燴面被帶到各地后,做出各種不同的口味,使燴面失去了原有的河南特色,這也許會影響到面坯的銷量。如果一兩家的面坯店出現銷售難,就會出現連鎖反應,把燴面推向全國的愿望就會落空。
王朝民決定以統一的口味帶動面坯銷售,并邀請地方名廚對“配四樣”撈燴面、“素三絲”湯燴面等做法逐一改進定型。2004年又開發出更為方便快捷的燴面專用調料。
可怎么推廣這些做法和吃法又成了他繞不過的難題,因為他不可能親手去教會每一個吃燴面的人。于是,他想到了拍電視。
VCD主持人同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膳食結構,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讓燴面這種可以天天消費的主食,走進廚房成為了現實。”
制作VCD,讓加盟賣面坯的人先學怎么做,再教給消費者,只有買面坯的人會做了,面坯才好銷,這就是王朝民為什么巨資拍攝又不愿泄露的秘密所在。
2005年初,一件事讓王朝民格外驚喜,他總結的燴面烹飪工藝受到河南省餐飲協會的關注,在河南的餐飲界得到推介。
河南省餐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張海林:“如果需要的話,協會還會給予支持,因為一個企業的行為,有時候它不是一個企業的行為,有時候是整個社會的行為,也是整個行業的行為。”
《致富經》莊稼漢和他的300家面坯店視頻觀看:http://www.go2cut.com/Helps/2006n9ycct.html
我要評論: |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