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關注】咦,這長葛人真能! 發明了燴面機烙饃機等30多個國家專利
【晨報關注】咦,這長葛人真能!
發明了燴面機烙饃機等30多個國家專利
來源:許昌晨報 許昌晨報記者 牛志勇 文/圖
在長葛市,有這樣一位發明達人:高中畢業的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醉心于應用技術發明。他主攻傳統面食設備的研發,成功發明了燴面機和烙饃機,獲得國家專利,銷往全國各地。多年來,他獲得30多項專利,多次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他叫王朝民,今年52歲。
人生低谷,妻子一句話開啟他發明燴面機之路
“我的老家在長葛市坡胡鎮,那里的人做生意意識十分強!”8月11日,在位于長葛市九鼎美達物流園內的一間辦公室里,52歲的王朝民對記者說。如果內心沒有對干事創業的強烈愿望,或許如今王朝民的人生和很多農民一樣,圍繞土地打轉轉。1983年,高中畢業的他開始到縣城打工。“我很快感覺打工沒有出路,想自己干點兒事。但真正想干點兒事的時候,我卻發現真的很難!”王朝民回憶說,初,看到長葛有企業在做金剛石生意,他就嘗試發明了金剛石磨具燒結成形設備。后來,為了更好地搞新產品研發,他成立了長葛市應用技術研究所。
“我的發明,點子都來源于生活。”王朝民說,20世紀90年代,農村已使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但由于技術不夠成熟,導致麥粒中混有大量碎秸稈等雜物,復脫、清選都很麻煩。“如果研制一種帶復脫、清選的裝置,就能提高收割機的作業性能,大大節省人力、物力,而且減少糧食浪費!”這樣一種想法開始在王朝民的腦海里“旋轉”。
說干就干,愛動腦筋的王朝民用兩年的時間研制成功這套裝置,并進行了試驗。“這套設備在實踐中的效果很好,農民也很歡迎。但有了收割機,收麥速度快,幾天時間就忙完了,總感覺作用還沒發揮出來。”王朝民說,在與市場對接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農業機械設備投資高,回本周期長。為了這項發明,兩年來他幾乎將家底掏光,而且欠下近20萬元的債務,實在耗不起。
王朝民覺得自己必須換一個新項目。他苦苦思索,試圖尋找另一條路徑重新創業。1996年的一天,妻子胡書玲對他說:“燴面館里師傅做燴面很辛苦,冬天也累得滿頭是汗。要是咱能發明一臺自動燴面機就好了。”正是妻子的這番話,讓王朝民以后的人生與燴面結下了不解之緣。
歷時三年燴面機誕生,賣不出去轉賣燴面坯
河南是糧食主產區,北方人都愛吃面。王朝民四處打聽,發現市場上根本沒有燴面機,這是空白。“如果燴面機能進入千家萬戶,這將是多么巨大的一個市場呀。”王朝民感覺很興奮,他認為這是個創業的好項目。
“那段時間是我人生的低谷,手里沒錢,還欠著債務!當我真正開始做燴面機的時候,不光親戚朋友,就連妻子也開始反對!”王朝民說,可自己堅定地認為未來這個市場前景很廣闊,值得放手一搏。由于不懂制作方法,他先后去北京、鄭州等地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卻沒有燴面機的任何資料。在鄭州糧院,有人向他推薦了有關方便面制作工藝、面條機等的書籍,讓他參考一下。
“由于市場上沒有燴面機,所以做起來很難。如何和面等都需要在實踐中反復嘗試!”王朝民說,就這樣歷經3年時間,1999年年底,臺燴面機終于做成了。“當時,這臺設備的功能很全,我申請了國家專利。想著馬上就能靠燴面機賺錢,我非常高興!”可是,市場并沒有讓他真正高興起來。去長葛燴面館推銷,人家不要;去鄭州跑了好多面館,人家同樣不要。理由很簡單:人工和面,口感好。因為發明燴面機,王朝民欠了很多債,機器出來了卻沒人要,他倍感無助。“我對妻子說,要不我們開家店吧。妻子說‘賣啥’,我說‘面坯’。她追問‘啥面坯’?我說‘燴面坯’。”王朝民說,“燴面坯”這個概念就是這樣產生的。
燴面館不要,自己賣。2001年3月20日,王朝民賣掉搞機械加工時使用的車床,在長葛市區益民街開了一家賣燴面坯的小店。剛開始賣不掉。后來,王朝民騎著自行車到菜市場、集市上宣傳,現場拉面,逐漸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從當年7月上旬開始生意越來越好,到當年8月,王朝民一天能銷售10多袋面粉的燴面坯。有一天,禹州人席女士來長葛找項目,看到燴面坯在長葛賣得很好,就想買一臺。于是,她多方打聽找到王朝民,并花1.8萬元買了一臺燴面機。正是臺燴面機的賣出,讓王朝民重新燃起了信心。很快,他又賣掉了兩臺。有了錢,他在省會一家媒體做了廣告,生意越來越好,燴面機開始銷往全國各地。
傳統面食設備獲數十項專利,能做出上百種面食
燴面機火了,做燴面坯成為一個新產業。為了更好地發展,王朝民成立了公司,不再賣燴面坯,專職制造燴面機。他不斷地改進、完善,機器越來越智能,功能越來越多。王朝民很快還清了債務,也掙到了錢,但他搞發明的腳步并沒有停止。
俗話說:“烙饃好吃饃難烙。”烙饃是中原人常見、常吃的主食,一般要用專門的鏊子制作。烙饃翻鏊子時,燒鏊子的底火大小必須合適,翻饃的時間必須準確把握。由于其制作工藝復雜,費工費時,許多年輕人丟掉了這項代代相傳的廚房技能。
面對這一市場,王朝民研究出了烙饃機,投放市場后同樣很受歡迎。“這臺烙饃機每小時能生產600到1200張烙饃!”王朝民指著一臺一人多高的機器說,和傳統的手工相比,烙饃機具有生產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兩大特點。將和好的面團投放到面斗里分切成大小一致的小面團,再投放到成形裝置上進行熟化。
如今,王朝民發明的傳統面食設備可以制作板面、拉條、白吉饃、燒餅、荷葉饃等上百個品種。“無非就是換一下我們自行研發的道具!”王朝民說,這么多年他獲得了30多項國家專利,僅發明專利就有7項。王朝民因為愛發明,被央視《我愛發明》欄目多次報道。
創業不可急于求成,要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如今,全民創業浪潮來臨,草根創業迎來了時代機遇。但由于知識、能力、資源不足,草根創業想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難的事,挫折和失敗再正常不過。
“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所走的路和我當年走過的路其實沒什么兩樣!”王朝民說,創業一定要擺正心態。自己這么多年走過來,創新意識十分強烈,創業信念十分堅定,善于在創業中不斷總結。“有失敗,但我從不言??!”王朝民認為,社會是個大學堂,創業要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或許前999次都是失敗的,第1000次就成功了。
“我在創業的過程中,圍繞機制面坯的生產工藝、標準,總結了厚厚一本書。面對不同客戶,我生產出了適合飯店、個體戶、大型食品企業的生產設備。”王朝民說,自己下一步準備與大型企業進行對接,在傳統面食設備研發方面繼續前進。
我要評論: |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